张姝娴老师:我们刚才听到了您的中文,真的非常的出色。现在,我们想请教一下,您学习中文是何时开始的?在这个过程中,您有没有什么个人学习诀窍?
津田教授:在我大学第一二年的时候,学习中文作为第二外语。在日本的时候,很多东西是学不到的,同时只学两年也无法使用。来中国的时候就只能说"你好”,“谢谢”,“再见”。而那时日本人学中文也是跟我差不多。语言,是一种习惯,需要一个环境。所以,如果我在日本学中文的话, 现在也应该说不出来流利的中国话。有的人是有语言天赋,但如果没有就要争取这个语言环境,无法实地感受,通过网络也可以。比方说早晨起来听日本的广播,多看日本的连续剧。让自己置身于所学语言的大环境之中。
张姝娴老师:当很多人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中文或者日语作为外语之后,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个情况,就是他们要说的日常或者专业一点都没有问题,但是想要把它说得很地道,他们就会觉得很难做到,那么这个时候他们又没有语言环境的话,您有什么建议吗?
津田教授:还是归于语言本身是个习惯性的东西。因为没有语境场所,能做到很地道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我们可以激励自己,克制自己,然后要有充分的天赋。久保老师跟我都差不多时间开始学习中文,他03年,我是04年开始学习的。但是他的汉语比我好,为什么?因为他有天赋。
张姝娴老师:然后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,您认为一所大学对学生来说,最大的影响会体现在哪个方面?在您看来,如果您自己能够创立一所大学,一个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怎样的?
津田教授:大学是把老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地方。但现在时代变了,知识的话,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传达。甚至知识量比老师的还多,尤其是文科类。理科类的话,有一系列设备什么的,就需要。但文科的话,现在的知识只是及时地传给学生的话,早晚就被淘汰,大学就被淘汰了。老师也有老师的要诀,看学生,这个学生需要什么?学生的能力潜力在哪里?学生的特点在哪里?这样的地方能看出来,然后引导他,开发学生发展的空间。如今,一个老师只传给学生知识的话,效率太低了。在这个时代,要学的内容知识量也比过去多了,而且变化也快,所以现在对老师的要求,对大学的要求也跟过去完全不一样。
张姝娴老师:谢谢您,那么接下来还想问一下,我们去日本,包括大阪大学也好,广岛大学也好,我们感受到的是那边的学术氛围,总体来说是相对能够沉静下来的。然后老师比较能干,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工作。那么我们想问的就是我们中国大学体制或者说教育界,我们能不能从日本的大学中得到一些学习的东西?
津田教授:刚才张老师说的这些大学是日本的顶级大学,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等名校。日本大部分的大学,不是这些研究生的大学,大部分都是一个教育性的大学。我觉得中国大学学习的是日本大学的成功。日本的大学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失败,也拼命的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。改革中,有的地方是挺成功,有的地方特别失败,糟糕。各个大学不仅仅是各个大学,一系列的测序做法改革,这个效果以及实际情况,中国需要调查,然后反思日本的大学为什么失败了,又为什么成功了。这个应该好好研究。所以学习日本的失败的话,中国可以是不失败。
张姝娴老师:谢谢津田老师。然后还有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想请教您。您教过很多的中国学生,您在北京也任教很多年,那么您在教中国学生的过程中,应该会体会到一些中国学生特有的,跟日本学生完全不同的地方。那么我们的长处,我们都知道,比如说勤奋。但您认为他们最需要的能力或者说可能还欠缺一点,需要有的东西是什么呢?
津田教授:我认识的学校,在日本的话就知道东大,中国的学校的话就知道自己以前在的人大,我朋友多在北大教书的。我目前对中国学生的感觉的话,中国的学生挺认真的,也听老师话,这个是挺好的,尤其是学语言的时候,这个优点是可以发挥作用的。所以,中国学生提高语言能力速度可快了。但中国学生太听话,为了高考太拼命了,—切都愿意牺牲,比如自己的爱好什么的,就只为考上大学。考上大学的时候,都忘了自己喜欢什么,自己想做什么。
张姝娴老师:还有最后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感受到中国非常的强调竞争,然后包括我们学校在内,会让学生有一个排名,然后让他们看到你在班上是什么样的位次。那么在这种竞争的体制下,我们可能会很难去引导学生合作,您是怎么看待竞争和合作这样的同学之间的关系?
津田教授:竞争是需要的,有利于进步。但过于竞争也不行,因为竞争的时候需要一个标准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,大概来说应该是以考试为中心,但人的能力,不仅仅是必须要考试能力的,还有人和人的交际能力,感受别人心情变化的能力,体贴别人的能力,对吧?合作能力也很重要。一个人,做不了很大的项目工作,必须要合作。所以,我觉得合作的能力比自己能变成学霸的能力还重要。
张姝娴老师:是的,谢谢您,然后是为学生们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,就是您刚才也提到,现在的AI术非常的厉害,包括谢玲玲老师这个录音笔,它可以迅速地听到一段英文,然后把它的中文翻译岀来,就是实时进行翻译了。那么现在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,您觉得他们更需要掌握的能力可能是什么呢?
津田教授: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个桥梁,还是人和人,还有文化之间的桥梁,所以要理解对方的文化思路想法,仅仅是语言上的翻译的话,肯定被AI替代了。
张姝娴老师:现在学语言的人,还是需要两个人的交往能力、交际能力。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,可能会有更多的设置,比如说日本的文化,日本的历史,然后还有日本人的交际心理,还有说比如让学生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相处和关系,对学生的进步可能会更大一些,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。最后请您推荐一本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日本人的一本书。
津田教授:现在日本是多样化的,我期望你们就多跟日本人交往,实实在在的交往,就自己的交流,集中体会东西,因为书是作者的个人意见,个人经验的表达式,研究也是一样,研究者个人看法的说明而已,所以为了理解的话,希望跟日本人多交流。
学生补充采访:
19级英日班刘思颖:津田教授您好,了解到您的职业生涯之后,我发现您做过日本公益机构的驻中国代表,然后还有中国高校的外籍专家,杂志社的日文较注专家,还包括在日本的时候是教英文数学,在中国的时候是日语教学。然后我想问问在这么多职业当中,您觉得哪一份工作给您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印象,或者说给您带来什么变化?
津田教授:每个工作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,但现在的工作对我的影响比较大。在公益机构的时候,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变化,我做的一个是种树活动,前期在黄土高原种树的活动,还有一个是捐赠财物给中国的贫穷地区。开始的时候,是富裕的日本捐赠给中国贫穷地区的农民,一系列的学校等等,还有捐赠残疾人。后来就感受到中国越来越富有起来了。中国政府自己捐赠,后来就都差不多,残疾人也自己有主意了。我们的存在意义就慢慢消失了。种树,也是一样的情况,中方也学习了做法,然后投入更多钱扩大规模,做的也还挺成功的。这些社会上的改变,我亲眼看见就是参与者。看到中国社会的变化,还有中国学生的变化。如今,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多,以前大学是很安静的,可以做学问做研究,教育的环境慢慢没有了竞争。现在,不仅仅是学生,对老师要求也越来越高,竞争也激烈起来。
审稿人:杨建兵